可圈可点初中历史网 ,cooco因你而专业。
以下是某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“青蒿一握,水二升,浸渍了千多年,直到你出现。为了一个使命,执着于千百次实验。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,深深植入当代世界,帮人类渡过一劫。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今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”此人是( )
a.袁隆平 b.邓稼先 c.屠呦呦 d.钱学森
有人说,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%的水产量要归功于他的杂交水稻。“他”是( )
a.焦裕禄 b.邓稼先 c.钱学森 d.袁降平
运用如图史料,可以设计出有关中国历史的探究主题是( )
a.农业技术的发展 b.医药事业的进步
c.思想文化的繁荣 d.政治制度的演变
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,不断发展,历久弥新。下列史实正确的是( )
a.张仲景发明了麻沸散 b.华佗提出了“治未病”
c.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d.李时珍编著《伤寒论》
疫情当头,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为国人努力撑起一把保护伞,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,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有作为的人物是
a.屠呦呦 b. 袁隆平 c. 邓稼先 d. 杨利伟
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是因为她
a. 提出“治未病”理论 b. 发明了麻沸散
c. 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. 发现了青蒿素
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,在历史上是种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。近现代科技成就中,被誉为中国“第五大发明"的是
a.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“籼型杂交水稻” b. 陈国达创立“地洼学说"
c. 屠呦呦发现“青蒿素” d.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“银河”巨型计算机
中国药学家居呦呦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,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。她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发现了
a.青蒿素 b.青霉素 c.麻沸散 d.五禽戏
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,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后颁发博天堂在线开户的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(2019年奖励800万元)。屠呦呦获此奖项的科技贡献是()
a 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 研制“两弹一星 ”
c 突破纳米技术瓶颈 d 研制成功青蒿素
(2019年湖南株洲卷)2018年12月18日,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袁隆平“改革先锋”称号,以表彰他
a.成功提取了青蒿素
b.发明了籼型杂交水稻
c.自主研制人造卫星
d.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
观察下列两幅图片,回答问题。
(1)图一、图二中的人物分别是谁?他们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?
(2)请你再说出一位你熟悉的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及其代表性成就。
(3)你觉得这些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?
“我不在家,就在咖啡馆;不在咖啡馆,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。”法国文豪巴尔扎克的咖啡名言,让人感到文学家的浪漫。而“我不在家,就在试验田;不在试验田,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”则真实地反映了著名科学家______的科学品格。
a.钱学森 b.邓稼先 c.焦裕禄 d.袁隆平
中国农民说:“吃饭靠两平,一是邓小平,二是袁隆平。”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
a.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.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
c.培育出优质小麦 d.成功培育出“籼型杂交水稻”优良品种
“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年的时间里,我们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,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,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。”材料中的“政策”“科技成果”和农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的是
a.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、籼型杂交水稻 b. 国有企业改革、神五飞天
c.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、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. 设立经济特区、籼型杂交水稻
2004年他被评为“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”。早在1973年,他就已经培育出“籼型杂交水稻”,有人作诗赞美他:“喜看稻菽千重浪,最是风流 ”( )
a、邓稼先 b、钱学森 c、杨振宁 d、 袁隆平
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是( )
a、李四光 b、袁隆平 c、邓稼先 d、王进喜
2004年“十大感动中国人物”解说词:“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。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,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;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,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。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,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。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。”当你听到主持人读到这里时,你知道这个奖是颁给谁的吗?( )
a.邓稼先 b.焦裕禄 c.邓小平 d.袁隆平
“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,我们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,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,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。”与材料中的“政策”“科技成果”和农民温饱问题关系最密切的是( )
a.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、籼型杂交水稻 b. 国有企业改革、“神舟5号”飞天
c.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、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. 设立经济特区、籼型杂交水稻
2010年3月24日,袁隆平在北京被授予法国农业功勋奖,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我国农业领域的最高奖项,获奖理由是造福了全人类。袁隆平“造福了全人类”的成就是( )
a.制定了“863计划” b.研制成功“东方红一号”
c.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.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
一位美国学者曾在书中高度评价我国的一位科学家:“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,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。”这里的“他”应是( )
a.袁隆平 b.邓稼先 c.侯德榜 d.钱学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