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圈可点初中历史网 ,cooco因你而专业。
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“变”,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“变”中发展。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 苏俄之“变”
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,这就是1921年引进了市场概念。正是这一点,使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。
材料二 20世纪三、四十年代美国之“变”
材料三 世界之“变”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……新的“社会市场经济”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,也不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“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 道路”,即社会市场经济。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,国家进行适当调节,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。
(1)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,指出苏俄1921年实行的政策是什么?它与1918年政策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有何意义?
(2)材料二中美国之“变”指什么政策?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“新”在何处?
(3)根据材料三,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发展模式,并分析其特点。
(4)综合上述材料,如何理解20世纪的经济之“变”?
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画,上半部分描绘的是苏联人民制定计划开展经济建设,下半部分是西方国家制定计划对苏联进行军事包围与封锁。此宣传画揭示了
a.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b.经济危机加速国际关系恶化
c.二战使苏联和西方针锋相对 d.苏联模式实施受客观环境影响
某同学在搜索引擎输入如下关键词:“变余粮收集制为粮食税”“部分恢复私人企业”“允许商品生产,恢复商品货币关系”,他搜索的历史信息是
a.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.新经济政策 c.罗斯福新政 d.农业集体化
1933年,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、美国、德国和日本,发表了以下四篇报道。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
a.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
b.罗斯福在美国推行“新政”
c.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,法西斯上台
d.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“黄金时期”
工业化的标志,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·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,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,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,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。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
a.废除封建农奴制 b.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
c.推行新经济政策 d.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
到1937年,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,世界第二位。用不到20年的时间,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。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实行了( )
a.新经济政策 b.战时共产主义政策
c.农业集体化 d.第一、二个“五年计划”
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,此示意图说明苏联
a.实行新经济政策
b.实现了工业化
c.完成农业集体化
d.发展模式僵化
1921年苏维埃政府将原定征收的年度粮食税额下调至2.4亿普特(重量单位),受到农民热烈欢迎。这主要是因为( )
a.《和平法令》的颁布 b.斯大林模式的形成
c.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.戈尔巴乔夫的改革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。苏制c﹣2坦克超过德“虎式”坦克的威力,大箭炮(“喀秋莎”)、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。其最主要原因是( )
a. 苏维埃政权建立 b.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
c. 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.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
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.5%增长到了1939年的10%。这主要是由于其实行了
a. 新经济政策 b.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
c. 农业集体化运动 d.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
提升历史学科素养,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。
【时空观念】
(1)学习历史要准确把提时空观念。下列图示中a处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,这次改革有什么积极作用?b处是列宁领导实施的什么政策?
【史料实证】
(2)论从史出的史证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。战争是对生命财产的漠视,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。依据如图,分别写出揭露战争罪恶的史事。
【家国情怀】
(3)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。下列歌词中“跨过鸭绿江”的是哪一支英勇之师?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?
【历史解释】
(4)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。立足亚洲看日本,“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亚洲之幸,也是亚洲之不幸”。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。
苏联全盘集体化运动开展后,全国各地互相竞赛,一些地方用武力威胁等手段,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。在集体化高潮中,消极怠工等成为普遍现象,在不少农庄中,收获粮食时的损失率高达20%—40%.下列对材料中农业集体化运动解读不正确的是( )
a.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 b.违背了农民自愿原则
c.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 d.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
苏联(俄)一位领导人说:“我们在这方面犯了很多错误,走得太远了;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,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。这是不是一一种错误呢?当然是一种错误。”基于此,苏联(俄)实行
a.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. 新经济政策
c.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. 苏联模式
1921年春,列宁开始重新思考利用资本主义建设新俄国这一问题。“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”思想的提出,是列宁基于现实的思考。当时的“现实”是
a.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 b.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
c. 外国武装干涉威胁新生政权 d. 苏联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障碍
如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。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( )
五年计划 | 时间 |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(%) |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(%) | 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(%) |
“八五” | 1966~1970 | 7.7 | 8.5 | 6.8 |
“九五” | 1971~1975 | 5.7 | 7.4 | 4.6 |
“十五” | 1976~1980 | 3.7 | 4.4 | 3.2 |
a.经济体制僵化 b.中苏关系破裂
c.欧共体的扩大 d.社会性质改变
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%,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苏联( )
a.实施新经济政策 b.发展商品经济
c.大力推行工业化 d.实行农业集体化
《苏联真相——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》中这样一段文字:“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,政策的灵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、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的权利。”该政策指的是( )。
a.废除农奴制 b.战时共产主义政策
c.新经济政策 d.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
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,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途径。阅读下列材料,结合所学知识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
材料二中国欲自强,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。欲学习外国利器,则莫如觅利器之器。
——李鸿章
材料三
(1)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,分析英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。
(2)材料二中李鸿章的主张是什么?列举其主张付诸实践的一例具体举措。
(3)根据材料三,简述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的联系与区别。
(4)综上所述,归纳工业化发展的共同因素。
邓小平说:“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,苏联搞了很多年,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。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……”邓小平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,列宁比较好的“思路”是()
a.进行十月革命 b.实行新经济政策
c.实行苏联模式 d.实行赫鲁晓夫改革
(2019年江西卷)请仔细观察下图,导致1980—1984年两国粮食产量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
a.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
b.是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
c.中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
d.是否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束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