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粮食生产的多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好坏。回答下列问题。
材料一 1949年到l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
材料二 到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的1977年,我国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。全国有1.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。
材料三 1954年,政务院发布了《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》,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(如图所示)。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、计划供应。到20世纪90年代初,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。
(1)根据材料一,指出l949—1952年导致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。
(2)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。
(3)根据材料三.分析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?
(1)政权巩固;土地改革。
(2)原因:“文革”对经济的破坏:人民公社、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;党中央领导人坚持“左”的错误,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。
(3)改革开放后,粮食产量提高;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。(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)
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:
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:
1.背景原因:
1920年底,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,转入和平建设后,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,列宁从实际出发,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,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。
2.时间:
1921年开始。
3.内容:
农业方面: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,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。工业方面: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。商业方面:取消实物配给制,恢复商品买卖。
新经济政策的影响:
1.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,生产稳步恢复。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,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。巩固了工农联盟,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。
2.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,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,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,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,创造了条件。
3.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,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,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。
4.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、生产力低下的国情,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、新方法的伟大实践。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,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。
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
该作品由: 用户立秋分享上传
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。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。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 ,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。